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整个劳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人类实现劳动价值的重要方式。本文从阐释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能力的理论内涵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的可行性,进一步探索了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实践路径。

 

  二、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1.大学生群体具有很强的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他还对青年群体的生气和活力做出了高度评价:“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这种奋发有为的青春活力、不拘一格的创造能力、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在他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特点,都是创造性劳动得以实现的必需条件。也就是说,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精神气质与创造性劳动的内在品质要求高度契合。与此同时,有意识地引导规范大学生群体的创造能力也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大学生群体具有极强的自由活力和不循常规的创造活力,只有通过对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这种闯劲和活力才能被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种种不拘一格的想法才能在劳动实践中不断获得规范。

 

  2.创造性劳动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大学生创造性劳动及其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性劳动实践展开的需要。创造性劳动最终是指向实践的,需要通过具有创造潜质的劳动者实现。大学生作为最具有创造性能力的群体,其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养成,是一个丰富而生动的实践叙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会遭遇种种实践难题,并通过种种方式来解决这些难题,从而不断获取新的劳动技能、开拓新的劳动思路。每个大学生个体都会在实践中形成真实而生动的成长故事,这些鲜活的案例会反过来丰富创造性劳动概念本身,拓展我们关于创造性劳动的理论视阈。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大学生创造性劳动实践的不断尝试和对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不断培养,创造性劳动才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实践意蕴。

 

  3.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是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引导、规范,并不断发掘其创造特质、激活其主动创造活力的过程。不能将大学生自由创造的潜力和活力局限于“被发现”,而是需要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确立起规范和边界,实现对自由创造力的“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4.99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试读结束,开通会员可查阅和下载本站所有内容(word文档可复制/修改),本站持续每日更新中……如有问题可联系客服微信:cwwkefu

试读结束,开通会员可查阅和下载本站所有内容(word文档可复制/修改),本站持续每日更新中……如有问题可联系客服微信:cwwkefu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
0.1461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