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9月24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23年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

 

 

 

“从经验数据可以看出,信贷投放拉动GDP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投资的经济产出率呈下降趋势。”尚福林指出,从1994年GDP每增加1元对应0.64元的信贷投放,到2022年GDP每增加1元对应4.53元的信贷投放,说明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下降,从而也抬升了宏观杠杆率。

 

在此背景下,他认为,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金融发展,都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科技创新无疑是这些要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变量。我国金融体系在支持创新发展方面既有长足发展,也有短板和不足,未来空间巨大。

 

针对新时期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尚福林认为,一方面,金融体系结构与科技创新的需要仍有比较大的优化空间。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但科创企业的特点是“轻资产、高投入、高风险”,对现有银行体系构成了比较大的挑战。

 

在股权融资方面,资本市场规模远远小于银行信贷市场,2022年末,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3.1%,全年增量仅占3.7%,且存在几大特点:一是市场短期行为多,缺少长期耐心资本;二是风险投资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对初创期和早期科技型企业关注和支持较少,更多着眼于成熟期的科技企业,追求IPO溢价。

 

另一方面,现有金融业务模式与科技创新的自然属性在不同程度上仍然不匹配。

 

一是技术知识壁垒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和风险识别方法难以对技术和市场前景作出判断,单纯依靠财务报表和抵质押物,很难做出投资或者信贷决策。

 

二是单一金融供给无法适应处在不同周期的科技创新需求。服务对象不同的投行与信贷,联合起来对科技企业进行全周期的金融服务还存在很大不足,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科创企业,还缺少有效衔接覆盖的金融服务。

 

三是科技创新的风险回报方式无法满足银行信贷要求。科创企业的投入成本容易量化,但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前景、收益都具有很大不确定性。银行信贷资金有成本且是固定收息,银行只能从科创企业的贷款中获得有限的利息收入,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不匹配。

 

尚福林认为,发展科创金融是个系统性工程,既要针对科技创新存在信息不对称、轻资产、研发投入大等共性问题作出调整创新,也要关注不同生命周期中的科创企业的金融需求加以完善。“我们要解决的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他指出,需要从思想认识、组织形式、业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形成系统性观念与共识。

 

第一,资本市场要解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长期耐心资本的问题。资本市场独有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最契合技术研发不确定、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

 

一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对科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4.99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试读结束,开通会员可查阅和下载本站所有内容(word文档可复制/修改),本站持续每日更新中……如有问题可联系客服微信:cwwkefu

试读结束,开通会员可查阅和下载本站所有内容(word文档可复制/修改),本站持续每日更新中……如有问题可联系客服微信:cwwkefu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
0.143002s